Ok

By continuing your visit to this site, you accept the use of cookies. These ensure the smooth running of our services. Learn more.

2012.01.06

Café Europa: Life After Communism(歐洲咖啡館)

大多數時候書看完內容沒記得多少
但看書時的環境、氣味倒是印象深刻
平安夜在貴得嚇人的民宿看了這本書大部分章節
冷冽的寒夜、傷眼的檯燈還有厚重的棉被 嘴裡零食的氣味
以後大概會有好長一陣子提起東歐我會想到這些東西

歐洲咖啡館不是真的在講歐洲咖啡館 
這只是書裡一個章節(我討厭這種取名方式)
副標是尋找自我的東歐世界
整體來說是像報導文學的散文 沒有想像中有趣
原本以為是遊記之類的 
大抵上寫的是90年代東歐共產政權相繼垮台後
作者在92-96年間穿梭東歐各地的見聞
事實上書裡的東歐是人文地理上的劃分
就自然地理上來看寫的是較偏向南邊南斯拉夫民族這一塊而非東邊的獨立國家國協
(對南斯拉夫最有印象的就是他擁有世界面額最大的錢幣5000億 Dinara 前幾年這在集郵錢幣市場算相當氾濫 家裡正好有一張)

長久以來歐洲依舊是塊分裂的大陸
它所代表的是富裕民主的西歐
作者Slavenka Drakulić是克羅埃西亞人 嫁給瑞典老公
透過她往返歐洲各地的親身經歷
從咖啡店名、服務業、入關規定、衛浴、採買甚至一口爛牙
點出東西歐彼此思想、貧富、制度上的差異
殘酷戳破東歐在共產政權垮台後對於歐洲夢不切實際的想像
直至今日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波士尼亞和赫塞哥維納這些國家仍未加入歐盟(待觀察候選國之類的)

而整本書看下來也不是所謂"東歐情結"或自我異化這般簡單
還有過去歷史認同問題
雖然作者本身極度厭惡共產主義與民族主義
但對於極力想抹煞過去 甚至有法西斯復辟之嫌的新政權
她也感到憤怒而提出批判
...所謂生活在共產主義下,就意味著永遠活在當下,一旦最終社會秩序建立了,也就毋需回顧過去或眺望未來...我們封閉了這段記憶,閉上眼睛、捂住嘴巴,向新的政治勢力靠攏,新政府才能夠輕鬆地重寫歷史、捏照歷史,最後消滅歷史。我們自以為能像變色龍一樣任意地變更膚色。...狄托太太這個案例,所代表的並非社會的改變,而是其他事情的徵兆,暗喻政府對於歷史的恐懼。假如歷史無法轉化成當權者得以實現個人目的的神話事蹟,那麼這段過去就必須加以遺忘、消除、破壞—或拘禁。
面對以色列人尖銳提問在戰爭時期克國對猶太人的所作所為
作者最後終於理解沒有理由不去面對這段負載罪惡的歷史
...我總算明白,當我們面對罹難者及其家屬時,從過去的角度比從現在的角度進行辯護,其實容易得多。從過去的角度來看,我大可表達心中的遺憾,但若要解釋現今克羅埃西亞政府與人民如何處理過去的歷史,這就困難得多。...現在我才瞭解,我不能把它當作歷史事件看待,而是必須從它的現今發展加以處理。所有克國人民,只要是默默認同了政府對於大屠殺的態度,都必須為此負起責任。

最有趣的一章講到位處三國邊界的伊斯特里亞人
在亞得里亞海東北邊 (話說因為紅豬讓我對亞得里亞海有著美麗想像)
半島大部分屬克羅埃西亞 一部分在斯洛文尼亞 還有一塊屬義大利
這裡有十種截然不同的斯拉夫方言 四種源自義大利的方言
走進酒館酒保或店主可以使用某種語言跟客人打招呼
轉頭繼續用另外一兩種語言跟客人聊天
當地居民不因彼此差異而產生摩擦
甚至有人因為出生地、工作地及義大利公民新法而具有三種國籍
他們不覺得這當中有何矛盾
選舉總是壓倒性地投給地區政黨
他們覺得自己是伊斯特里亞人
就國家主義者而言這種行為不僅政治不正確 更是一種地方主義
但是這清楚表達了伊斯特里亞人的身份對他們意義重大
它代表著國家和意識形態的地位區居地區之下 身份則凌駕國籍之上 
國籍僅限於單一政治層面
身份卻能包含整體的人生經驗 


對於文化差異與政治的反思
這是本值得一讀的書


02:38 發表於 Books | 永久網址 | 留言 (0) | | |

The comments are closed.